团学通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情聚焦 / 团学通讯 / 正文

团学通讯第18期

发布日期:2010-09-08 浏览量:

 201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专题(五)

☆实践新闻

我校在文县中庙乡余家湾小学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我校赴天水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团活动综述

☆媒体报道

陇南日报:陇南师专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陇南日报:陇南师专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受好评

中国陇南网:陇南师专大学生在礼县开展“科技兴农服务三下乡”活动

☆实践日记

○王水军:支教初体验(725日)

○唐云霞:我为自己加油(726日)

  实践新闻

我校在文县中庙乡余家湾小学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7222010年全国暑期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国家级重点团队——我校大学生志愿者赴文县中庙乡地震灾区实践服务团来到该乡余家湾小学开展了为期10天的义务支教活动。实践服务团还并代表陇南师专“共青团爱心基金”向余家湾小学捐赠了青少年课外读物101册、《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一套,并把该校确定为陇南师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将进行长期帮扶。

地处甘川陕三省交界处的文县中庙乡余家湾村是“5.12”地震的重灾区,也是“5.12”地震后的几次大的余震的重创区。余家湾小学在地震中化为废墟,在深圳的援建下,一座崭新的余家湾学校于20099月初竣工并投入使用。怀着一颗为灾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的赤诚之心,实践服务团的同学一到余家湾,来不及休息便投入到紧张的支教活动中。然而天公不作美,连续下了几天大暴雨,小学生都没法去学校上课。这点困难没有难倒实践服务团的同学们,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冒着大雨主动去学生家里,面对面地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在支教之余,他们还深入农户和当地老百姓拉家常、干农活、宣传党的惠农政策并看望慰问家庭困难者和孤寡老人。他们的行为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服务三农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实践主题,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素质。

我校赴天水大学生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团活动综述

719727日,在学校团委的统一部署下,我们数学系赴天水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团一行10人前往天水秦州区中梁乡、甘谷县大像山镇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服务活动中,每一位队员都以饱满的热情就投身社会实践当中,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给当地农村孩子义务支教,并且在支教的同时队员们抽时间帮助当地农民干农活、参观当地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了解调查了当地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并给当地的农民讲解国家合作医疗政策。我们开展的活动员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好评,尤其在甘谷县举办的夏夜休闲文艺演出过程中,我们队员冒着大雨帮举办方布置会场和维持秩序,更是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风采。

活动期间,甘谷电视台就团队实践活动做了专题报道,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媒体报道

陇南日报:陇南师专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报讯(记者董倍宏)     719,陇南师专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了2010年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陇南师专党委书记赵文博、校长司跃宁出席出征仪式并为社会实践服务团授旗。

  今年暑期,陇南师专全体学生将以“服务三农发展、建设美好陇南”为主题在三个层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是通过选拔在全校组建了国家级重点团队1支、省级重点团队1支、校级重点团队12支前往我市各地开展理论及成就宣讲、服务农民工子女、绿色低碳生活宣传、灾后重建服务、教育帮扶、科技支农、文艺演出、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等活动。二是要求全校青年学生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指导,结合正在开展的“倡导绿色生活,培育低碳一族”主题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暑期在所在家乡就地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父老乡亲,真正实现“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三是在文县中庙乡余家湾小学等地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开展长期帮扶工作。

陇南日报:陇南师专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受好评

     本报讯  日前,陇南师专青年志愿者协会被授予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荣誉称号,该校王成云同学被授予甘肃省“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青年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引领该校学风建设的一面青春旗帜,是对外展示陇师学子青春风采的主阵地。

  近三年来,陇南师专团委重视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共青团爱心基金”为载体,开展了抗震救灾、爱心捐赠、义务支教、禁毒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团中央网站、中国青年网等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今年3月,校团委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育厅等八家单位授予“甘肃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

中国陇南网:陇南师专大学生在礼县开展“科技兴农服务三下乡”活动

中国陇南网讯(通讯员党海文)  720日至27日,陇南师专计算机系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实践服务团在礼县洮坪乡下坪村开展为期一周的“科技兴农服务三下乡”活动。

  这次由陇南师专计算机系的十名大学生组成的科技兴农服务团,以“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并结合下坪村实际情况,开展了科技服务、义务支教和社会调查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兴农服务团以洮坪初中为阵地,对当地村民和青少年进行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同时,开设了英语兴趣培训班、普通话培训班和文艺培训班,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文艺和安全、健康知识辅导和心理陪护。他们利用晚间,走村串户,深入村民家中,开展信息技术与新农村建设宣讲,鼓励大家学习和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并仔细了解当地农村的计算机信息化开展情况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科技兴农服务团的活动丰富了当地村民和青少年的生活,受到了热烈欢迎,也赢得了当地村民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实践日记

支教初体验(节选)

王水军

三尺讲台    挥洒汗水

初登讲台,有些激动更有些紧张,看着教室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我方知三尺讲台之上,讲的不仅仅是课文、习题,更应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教如何做人的道理,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习惯。45分钟,说是长,又很短,当我们还是学生时,不理解当老师有多辛苦,然而,当我们体验老师的工作时,才知道老师的奉献是默默无闻,不求回报,辛苦却不知疲倦的,因为他们心存有一份希望,因为他们心存有一份信念,更重要的是他们心存有一份责任。

为了讲好一节课,我准备了一天,为了让同学们对这门课程感兴趣,我们想尽了一切办法,策划课堂活动,自己制教具等等,准备的那么充分,但到讲台上却不那么容易地简单轻松地表达,和同学们互动时,不知怎样表达,提问时不知怎样去诱导等等,感觉当老师不经过几年的亲身经历,光从学到的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由于天气原因,再加上紧张,一节课下来,满脸是汗水,口干舌燥,但心中却激动不已,看到同学们的微笑,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心情为以后的几天讲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天下来,没人感到辛苦和厌倦,有的只是精心准备课程的精神和与同学们一起友好相处的快乐。

艰苦生活    不怕困难

几天的实践生活,才想到了家的温暖。宿舍没有电扇,没有方便的生活用水,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种种生活问题频频挑战着我们的毅力。晚上蚊虫的叮咬,让几个女孩很是困扰,我们就用胶带将那满是漏洞的纱窗补好,再喷上花露水,才好好的睡了几个晚上。没有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因此,男生才表现出了绅士的风度,有了用武之地,挑水则成了我们男生每天必做的事。遇到的困难得到逐一解决。虽然条件很艰苦,我们却乐在其中,从不叫苦,这不仅是对我们面对困难的锻炼,而且是我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的实践生活还在继续,遇到的问题是一天天的减少,我们的收获是一天天的增加,感动也在一幕幕的发生,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人生历程奋斗着、拼搏着、默默地奉献着,看到孩子们一天满怀喜悦的收获,我们满怀期待的心得以慰藉。(写于725日)

我为自己加油

唐云霞

青春,我们热情似火,这次我很自豪成为一名志愿者为家乡尽一点绵薄之力;我渴望去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生活,想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灾区的孩子们。

720早晨,我们出发了,还没来得及回家就要直接赶赴目的地——武都区鱼龙初级中学,真有些遗憾,毕竟半年没回家了,确实挺想家的,可是比起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这些又能算什么呢?再忍忍吧!我们都想象着鱼龙镇的样子,想象着将要去体验的生活,兴奋不已,一起拍了很多照片,想把这一刻记在永恒。统一的着装吸引着许多赞赏的目光,天蓝色的T恤格外耀眼,我为成为陇师志愿者而骄傲。

一路的欢声笑语掩盖着车内的闷热,纵使汗珠滴落,但笑容依旧,抵达鱼龙镇已是下午三点多了,早上也没顾得上吃饭,我们早已饿得头晕眼花了,再加2小时行车的疲惫,似乎整个人都要睡着了。而眼前的鱼龙镇比我想象的还要落后,此刻它是那么的静,歪歪斜斜的土房还留着地震的痕迹,重建的工作还在进行,看到村民们纯朴的面孔、朴实的模样,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恬淡。

走进校园,我们不敢大声喧哗,因为教室还有上课的学生,看到我们这些穿着统一的外来客,好奇的不时向外张望;过了一会有人给我们安排了宿舍,打开门之后我们全惊呆了,眼前不能简单的用“狼籍”来形容,厚厚的尘土铺天盖地,床上、地上垃圾袋无处不在,我们面面相觑,这能住吗?正这样想着,队长说:“大家赶快打扫一下,完了之后找个地方吃东西。”听到吃饭浑身是劲,男生搬东西,女生扫地,我拿起笤帚,心里难受极了,里面的东西简直不堪入目,最让人害怕的是这里没有水,听说要从老远的地方去抬水,我打心底里佩服这里的老师,觉得他们是那样的伟大,那样的可敬。

由于提前出发,有些队友没有带被子,我们七个人加起来算是有两套被褥吧!所以四个男生一套,三个女生一套,都很薄,并且是单人的,因为想着是夏天,竟没想到这里穿个短袖衣服会冷;第一个晚上,我冷的醒来了好几次,早上刚睡着没多久就被校园里热闹的声音吵醒,我知道是那些孩子们来了,走出宿舍,我从他们的眼神中隐约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更加肯定了这次实践活动的意义,就算前面有再大的困难,我都会坚持下来,水再远算什么?受冻挨饿又能算什么呢?

和学生们见面后,我们立刻按照计划组织他们站队,由于学校条件只能提供三间教室,来的学生却有二百多人,怎么办?他们都怀着一颗求知的心来这里的,我们怎么能忍心让他们回去呢?我们尽可能的多安排学生在教室上课,离校近一些的我们单独辅导,就这样我们开始分班、分教室、打扫卫生。在打扫卫生的时候,我刚拿起工具时,一个女生跑来笑着说:“老师我来”,我感动不已,此刻我是多么的幸福啊……那些淳朴的眼神回荡在老海中……

第二天开始上课了,我们都是第一次上讲台,毫无经验可谈,由于紧张大脑一片空白,我几乎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当我听到“老师”两个亲切而又新鲜的字时,我会告诉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有责任做的更好。

虽然我们的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团队团结一致,共同克服一切困难,相信只要我们认真付出了,我们会有别样的人生经历,我为自己加油!(写于726日)

 

上一条:团学通讯第20期

下一条:团学通讯第19期

地址: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城关镇建设路

邮编:742500

电话:0939-3202016

邮箱:lntclstw@163.com


版权所有:共青团陇南师范学院委员会   陇ICP备16000659号-1